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大承气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泻下剂。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效。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呼吸窘迫综合症、挤压综合征、急性阑尾炎等。
大陷胸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泻下剂。具有泻热逐水之功效。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症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肿、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大黄牡丹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泻下剂。具有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症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等湿热瘀结证。
五仁丸,中医方剂名。出自《世医得效方》。为泻下剂。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主治津枯肠燥证。症见大便艰难,以及年老和产后血虚便秘,舌燥少津,脉细涩。
黄龙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六书》。为泻下剂。具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之功效。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症见自利清水,色纯清,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抽空理线,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临床上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老年性肠梗阻等属于阳明腑实,兼气血不足者。
十枣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泻下剂。具有攻逐水饮之功效。主治悬饮。症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白滑,脉沉弦;水肿。症见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临床常用于治疗渗出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腹水等属水饮内停里实证者。
三物备急丸,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泻下剂。具有攻逐寒积之功效。主治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温脾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千金备急方》。为泻下剂。具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之功效。主治阳虚寒积证。症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禹功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儒门事亲》。为泻下剂。具有行气消肿,逐水通便之功效。主治寒湿水疝,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新加黄龙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为泻下剂。具有清热,和血,润肠之功效。主治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正虚邪实。
因篇幅关系,以泻下剂只列出前11个,共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