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材

味酸的中药材

酸石榴

酸石榴,中药名。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granatumL.一种味酸的果实。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具有止渴,涩肠,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津伤燥渴,滑泻,久痢,崩漏,带下。


中文名称酸石榴
别名醋石榴
性味归经味酸,性温。归胃、大肠经
毒性无毒《纲目》
药材分类植物
咸酸蔃

咸酸蔃,中药名。为紫金牛科植物白花酸藤果Embelia ribes Burm.f.的根。具有活血,清热利湿,消肿的功效。主治闭经,痢疾,泄泻,小儿头疮,皮肤瘙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中文名称咸酸蔃
别名丧间、入地龙、酸味蔃
性味归经味辛、酸,性平
药材分类植物
红背酸藤

红背酸藤,中药名。为夹竹桃科酸藤属植物酸叶胶藤Ecdysanthera rosea Hook.et Arn的根、茎或叶。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滞,活血消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口腔炎,肠炎,慢性肾炎,食滞胀满,痈肿疮毒,风湿痹痛,跌打肿痛。


中文名称红背酸藤
拉丁文名Ecdysanthera rosea Hook.et Arn
别名酸藤、黑风藤、风藤、酸藤木、三酸藤、蚂蝗藤、牛卷藤、麻骨风
性味归经味酸,性平
药材分类植物
酸叶胶藤

酸叶胶藤,中药材名。本品为夹竹桃科酸叶胶藤EcdysantheraroseaHook.etArn.,以全株入药。功能主治为:利尿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慢性肾炎,肠炎,风湿骨痛,跌打瘀肿。


中文名称酸叶胶藤
别名石酸藤、细叶榕藤、红背酸藤、黑风藤、斑鸪藤、十八症、风藤。
性味归经酸、微涩,凉。
药材分类植物
酸藤果
酸藤果,中药名。为紫金牛科植物酸藤子Embelialaeta(L.)Mez的干燥成熟果实。又称酸蔃子、酸藤头、信筒子、咸酸果,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补血,收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血虚,齿龈出血。酸藤果属常绿藤状灌木,生长在海拔300~1000m的山谷灌丛或林中较湿润处。同属约140种,我国有20种,产于东南至西南各地区。常见种尚有:长叶酸藤子、白花酸藤果、矩叶酸藤果等。酸藤果除含一定量的营养成份外,果皮和果肉还含有花色素,酸藤果色素作为加工食品的添加色素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中文名称酸藤果
别名酸蔃子、酸藤头、信筒子、咸酸果
性味归经味甘、酸,性平。归胃经
药材分类植物
酸模叶

酸模叶,中药名。为蓼科植物酸模RumexacetosaL.的茎叶。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具有泄热通便,利尿,凉血止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便秘,小便不利,内痔出血,疮疡,丹毒,疥癣,湿疹,烫伤。


中文名称酸模叶
性味归经味酸,微苦,性寒。归胃、脾经
药材分类植物
酸藤木

酸藤木,中药名,(别名白背酸藤、通天霸、炮子藤、透地龙、鸡母酸、酸醋木、海底龙、入地龙)。为紫金牛科植物酸藤子Embelialaeta(L.)Mez的枝叶或根。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咽喉红肿,齿龈出血,痢疾,泄泻,疮疖溃疡,皮肤瘙痒,痔疮肿痛,跌打损伤。


中文名称酸藤木
性味归经味酸、涩,性凉。归心、脾经
药材分类植物
深山酢浆草
深山酢浆草,中药材名。本品为酢浆草科酢浆草属植物山酢浆草OxalisacetosellaL.,或深山酢浆草OxalisacetosellaL.var.japonica(Franch.etSavat.)Makino[O.japonicaFranch.etSavat.]的全草。夏秋采集,晒干。功能主治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用于劳伤疼痛,麻风,无名肿毒,癞子,疥,癣,小儿鹅口疮,烫火伤,蛇咬伤,脱肛,跌打扭伤。
中文名称深山酢浆草
别名山酢浆草、大酸溜溜、三块瓦。
性味归经酸、微辛,平。
药材分类植物
白叶刺根

白叶刺根,中药材名。本品为胡颓子科植物福建胡颓子的根。功能主治为:祛风理湿,下气定喘,固肾。


中文名称白叶刺根
性味归经酸涩,平。
药材分类植物
赤小豆叶

赤小豆叶,中药名。为豆科豇豆属植物赤小豆 Vigna umbellate( Thunb.) Ohwi et Ohashi或赤豆 Vigna angularis(Willd.) Ohwi et Ohashi的叶。具有固肾缩尿,明目,止渴的功效。主治小便频数,肝热目糊,心烦口渴。


中文名称赤小豆叶
拉丁文名Vigna umbellate( Thunb.) Ohwi et Ohashi
别名赤小豆藿、小豆藿、小豆叶
性味归经味甘、酸、涩,性平
药材分类植物

因篇幅关系,以味酸的中药材只列出前180个,共557个

国学经典 www.51sio2.cn
国学经典 www.51sio2.cn

字母索引

国学经典
©2022 m.51sio2.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