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

祛湿剂

祛湿剂以祛湿药物为主配伍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方剂的统称。分化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水湿剂、祛风胜湿剂等。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名称苓桂术甘汤
出处《金匮要略》
分类祛湿剂-温化寒湿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二妙散

二妙散,中医方剂名。出自《丹溪心法》。为祛湿剂。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主治湿热下注证。症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阴囊湿疹、阴道炎等属湿热下注者。


名称二妙散
出处《丹溪心法》
分类祛湿剂-清热祛湿剂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
实脾散

实脾散,中医方剂名。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属于脾肾阳虚气滞者。


名称实脾散
出处《重订严氏济生方》
分类祛湿剂-温化寒湿剂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平胃散

平胃散,中医方剂名。出自《简要济众方》。为祛湿剂。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证。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


名称平胃散
出处《简要济众方》
分类祛湿剂-燥湿和胃剂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温脾胜湿之功效。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症见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临床常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寒性关节痛,阳痿等病。


名称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出处《金匮要略》
分类祛湿剂-温化寒湿剂
功用温脾胜湿
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
真武汤

真武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症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


名称真武汤
出处《伤寒论》
分类祛湿剂-温化寒湿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为祛湿剂。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效。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症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名称独活寄生汤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分类祛湿剂-祛风胜湿剂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白芷独活汤

白芷独活汤,中医方剂名。出自《症因脉治》卷一。为祛湿剂。具有祛风除湿之功效。主治阳明经风湿腰痛,不可顾,善悲,脉右关浮涩者。


名称白芷独活汤
出处《症因脉治》卷一
分类祛湿剂
功用祛风除湿之功效
主治阳明经风湿腰痛,不可顾,善悲,脉右关浮涩者
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启源》。为祛湿剂。具有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之功效。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证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湿热内蕴而兼风湿表证者。


名称当归拈痛汤
别名拈痛汤
出处《医学启源》
分类祛湿剂-清热祛湿剂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一加减正气散

一加减正气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具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


名称一加减正气散
出处《温病条辨》卷二
分类祛湿剂
功用芳香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

因篇幅关系,以祛湿剂只列出前20个,共20个

国学经典 www.51sio2.cn

字母索引

国学经典
©2022 m.51sio2.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