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炙甘草汤。为补益剂。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治痔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广西中医药》。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之功效。主治痔。中医辨证属风湿燥热侵袭脏腑,阴阳失凋,气血纵横,经脉交错,浊气瘀血下注。
竹叶归芪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一。具有清热除烦,补气升阳,补血活血,养阴润肺,益气健脾之功效。主治产后胃气虚热,口干作渴,恶冷饮食者。
逐寒趁痛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济阳纲目》卷七十七。主治寒湿脚气。
逐寒荡惊汤,中医方剂名。出自《福幼编》。具有开寒痰,宽胸膈,止呕吐,汤惊邪,回元气之功效。主治小儿气体本虚或久病不愈,或痘疹后,或误服凉药,泄泻呕吐,转为慢惊,清热败风,愈治愈危者。症见久病泄泻大便色青,呕吐,倦怠懒言、闭目。临床上常用于治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止带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具有清热除湿之功效。主治湿热白带。带下色乳白,呈凝乳块状(或豆腐渣状),气味腥秽,外阴异常搔痒,或兼阴道刺痛,苔薄白或黄腻,脉象濡数。
珠蛤散,中医方剂名。出自《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主治湿疹、皮炎、烧伤、溃疡。
珍奇散,中医方剂名。出自《丹台玉案》卷六。具有解毒燥湿,生肌敛疮之功效。主治耳疮并耳内流脓。
自然铜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张氏医通》卷十四。主治跌扑骨断。
因篇幅关系,以字母Z开头的中药方剂名字只列出前174个,共17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