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叶白杨树,中药材名。本品为杨柳科圆叶白杨树PopulusbonatiiLevl.,以皮、叶入药。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消炎利水,杀虫。主治肾炎,感冒,蛔虫病。用量1~2钱。治牙痛:鲜树皮1块,放在牙痛处。
亮叶茉莉,中药名。为木犀科植物亮叶素馨JasminumseguiniiLevl.的根或叶。分布于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散瘀,止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疮疖。
翅柄蓼,中药材名。本品为蓼科植物滇拳参的全草。拉丁植物名:PolygonumsinomontanumSam.[P.bistortaauct.non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间采收,晾干。功能主治为:理肺止咳;清热解毒。主风热感冒;肺热咳嗽;肺痈;泄泻;痢疾。
黑血藤,中药名。为豆科油麻藤属植物长荚油麻藤Mucuna macrocarpa Wall.[M.castanea Merr.;M.wan gii Hu]的老茎。具有清肺润燥,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肺热燥咳,咳血,风湿痹痛,手足麻木,瘫痪,月经不调。
毛血藤,中药名。为蓼科蓼属植物毛血藤PolygonumcynanchoidesHemsl.的根。植物毛血藤,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具有敛肺止咳,行气化湿,镇痛清热之功效。主治肺结核咳血,百日咳,胃气痛,风湿关节痛。
鸡血莲,中药名。为金星蕨科新月蕨属植物披针新月蕨 Pronephrium penangianum(Hook.) Holtt.【P.penangianum Hook.;Abacopteris penangiana(Hook.) Ching】的根茎或叶。具有活血调经、散瘀止痛、除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崩漏、跌打伤痛、风湿痹痛、痢疾、水肿。
小一口血,中药名。为秋海棠科植物石上海棠BegoniabretschneiderianaHemsl.的全草。分布于广西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利水之功效。常用于疔疮肿毒,荨麻疹,疥疮,毒蛇咬伤,外伤出血,咳血,吐血,急性肾炎,肝硬化腹水。
大粘药,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红雾水葛Pouzolziasanguinea(Bl.)Merr.的根和叶。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乳痈,疮疖,热淋,湿热泄泻。
中华里白,中药名。为里白科植物中华里白Hicriopterischinensis(Ros.)Ching的根茎。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具有止血,接骨之功效。用于鼻衄,骨折。
中华短肠蕨,中药名。为蹄盖蕨科植物中华短筋蕨Allantodia chinensis(Bak.)Ching[Asplenium chinense Bak.]的根茎。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主治黄疸型肝炎,流行性感冒等。
因篇幅关系,以味涩性凉的中药材只列出前180个,共16350个